
齊欣
作者:點擊數:306更新時間:2016-12-09
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編輯 兼職教授
【主要經歷】
1985年,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同年,進入人民日報海外版教科文部工作至今。曾先后獲全國好新聞特別獎、中國記協全國首屆現場短新聞獎、第三屆全國法制好新聞獎。
現任人民日報海外版《海歸創業周刊》主編及實習生指導老師,逐步形成一個以來自超過10所國內高校的實習生為主體的文化遺產傳播公益群體“404”。
2005年,開始擔任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開拓者、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的助手。自此,努力致力于推進文化遺產傳播理論與有效實踐。
2008-2012年,三次擔任中央電視臺 《中國記憶——中國文化遺產日特別節目》總撰稿。
先后曾任中國文物學會大運河專委會理事、副秘書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傳播與公眾參與委員會副主任、秘書長,中國景觀村落保護與發展專委會副主任等社會職務。
【開設課程】
2008年起,擔任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客座教授,主講課程為《新聞策劃與傳播》。
2012年,在其課程組織下,2009級本科生形成以《文化遺產視角下的廈門》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并獲得福建省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福建省省級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個人、廈門大學校級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個人以及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級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個人等榮譽稱號。
2013年,在其課程組織下,2010級本科生及2012級研究生形成以《探尋公眾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途徑——以騎行北京段大運河為例》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并獲得福建省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廈門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分子以及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暑期社會實踐積極分子等榮譽稱號。
【研究方向】
文化遺產傳播與公眾參與體系。
率先倡導“文化遺產傳播”的理念,并且正在努力搭建文化遺產傳播的理論架構;是 “遺產小道”這一公眾體驗方式的創建者,并由此成為文化遺產體驗線路的規劃者。
【研究內容】
2010
《大運河淮揚段文化遺產價值挖掘與展示傳播》
《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立法調研(杭州)項目》
2011
《文化遺產視角下的華人遷徙:價值研究與傳播方法(以在意大利的青田華人為例)》
《大運河遺產小道杭州示范段及可持續保護的方法》
2012
《遺產小道理論基礎與系統研究》
2013
《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事業——杭州經驗》
《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長效機制研究》
《文化遺產傳播現狀的評估和體系的構建》
《快速城鎮化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的發展機制研究——以四川省宜賓縣民間藝術成果為例》
2014
《“遺產小道”方法及其在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上的應用》